自Facebook在2008年進入台灣,大幅顛覆了網路使用者的習慣,並改變了行銷及商業的模式,至今,即使IG使用者的比例越來越高,Facebook仍然被視為一項無法被取代,並且有很多可能性的社群網站!
也因為Facebook是社群網站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頁面,因此在進行網路行銷時,在網路上群聚的Facebook用戶,當然不能錯過,於是開始有了各種粉絲專頁、社團、商店功能等等…,而Facebook為了不使商業功能超越社交功能,在2009年10月開始了演算法,從此開始就依照不同的規則,讓貼文的推播受到限制!
例如:
2013年,如廣告被用戶舉報或隱藏,將會降低觸及率
2015年,新增「搶先看」功能,降低粉絲專頁的觸及率
2016年,降低誘騙型貼文觸及。(反制聳動標題、內容農場)
2017年,降低藉由不同心情反應進行票選、以守法鼓勵按讚、鼓勵分享、標記朋友、指定粉絲的留言內容貼文觸及。(反制抽獎及網購貼文)
2018年,將互動行為細分,提高主動互動權重。提高家人朋友觸及,降低粉絲專頁觸及,並且專頁評價高低列入權重計算。同年也提高社團貼文比重。
2019年,發布「我為什麼會看到這個?」(Why Am I Seeing This?)功能,演算法機制透明化,公開動態牆貼文排序的方式。
然而這些變動,僅僅是演算法開始後的變動要點,其實演算法時時都在變動且變幻莫測,或許能夠想出應對方式,但沒過多久演算法又變動了,而且如果被Facebook發現這些小動作,很可能會反被演算法懲罰,觸及率更為下降!
臉書為了促使使用者下廣告,在下廣告的當篇貼文之後,其他貼文的觸及率會低迷一陣子,所以重要的貼文盡可能的隔開,才不會被過度影響。
在FB觸及率持續下降的趨勢,還是有不少粉絲團擁有高度黏著的粉絲,更有粉絲團能逆勢成長,在這樣的大環境底下,這些FB粉絲團是如何操作呢?
其實我們仍然能透過某些方式產出讓粉絲留下深刻印象的內容:
1. 真實高互動性的內容,促使顧客留言、按讚或分享
2. 將貼文分享到同性質的社團,增加曝光度也符合目前的演算法
3. 重視粉專與粉絲的互動,盡量能夠回覆留言,真實與粉絲互動
4. 增加時事相關的貼文,能增加討論的熱度與粉絲的分享
5. 影片內容須盡量讓顧客能有興趣看完,並且能有相同的感觸,讓粉絲願意分享於自己的動態牆上。(而影片製作的成本較高,過長的影片接受度低,較短的影片又違反Facebook的演算法,因此在影片部分還須小心謹慎)
最後,提醒大家,雖然Facbook的演算法一變再變,行銷人面對演算法總是疲於奔命,但別忘了!
最重要的還是產品與內容,好的產品加上好的行銷創意,是不會被埋沒的!
不過,如果看完文章後,仍然覺得演算法令人頭痛,也別擔心喔!
動動手指,填寫免費諮詢表單,讓Q編及Quarter行銷團隊,成為你強而有力的後盾!